煲花胶鸡脚汤要放哪些药材-鸡脚煲花胶汤放什么材料去煲好吃
鸡脚花胶汤的做法
材料:花胶150克,鸡脚200克,枸杞
功效:清润养颜 补气补脚力
1、花胶150克(3-5人量)用清水泡软
2、花胶和鸡脚200克加水加盖煮滚,飞水
3、重新注入清水,加入适量的枸杞,煮滚
4、整锅倒入电炖盅,炖2小时,加鸡粉调味
注意:花胶尽量挑老的花胶,老胶没有什么腥味,不需要怎么泡,新胶之所以泡很久是因为腥味大,而且老胶的功效比新胶好很多哦。并不是非得吃我们的老胶,而是客观事实哦,老胶的蛋白质分子量小,容易吸收,特别是炖鸡脚这种做法,更应该要老胶的。
花胶的做法有哪几种
鸡脚花胶木瓜汤做法
食材
主料
鸡脚5个
瘦肉100克
红枣8颗
花胶2个
木瓜500克
姜片3片
红皮花生100克
步骤
原材料
2.花胶
3.红枣去核,鸡脚剁脚趾,划开与瘦肉一起过冷和,洗净。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炖锅。
4.木瓜去皮取仔,切块。
5.汤煲剩一个小时时,放入木瓜。继续。
6.汤煲好。可以放一点盐也可不放盐。
花胶煲鸡爪汤怎样好喝
鸡脚花胶汤?
食材:鸡脚200g,花胶150g,香菇50g,姜,盐适量。
做法:?
鸡脚斩去指甲,洗净出水,鱼肚(花胶)先浸透发起,洗净。
将浸透发起的花胶切件,香菇去蒂,洗净, 姜洗净,切片。
把适量清水煲滚,放入鸡脚、鱼肚、香姑、姜同煲4小时。
将煲好的鸡脚花胶汤,下盐调味即可。
花胶排骨汤
材料:花胶3两、排骨8两、黄党(党参)1两、杞子2汤匙、淮山5片、姜5片、葱1棵
做法:
花胶先用水泡浸,再用姜葱水煲30分钟,取出过冷河,切件。
洗净排骨,出水。
锅中注入适量的清水煲滚,加入所有材料煲滚,转慢火煲3小时,加盐调味,即可饮。
冬虫草花胶炖鸡?
材料:浸发花胶四件、冬虫草五钱、鸡半只、火腿一两、水适量?
做法:?
1、花胶、鸡放入滚水中拖一拖,沥乾。?
2、冬虫草洗净略修,与花胶、鸡、火腿、水置炖盅内,加盖慢火炖约二小时。
花胶炖鸡脚的做法
主料
瘦肉
500克
鸡脚
300克
花胶
80克
红枣
30克
桂圆
10克
辅料
姜
适量
盐
适量
蜜枣
适量
葱
适量
步骤
1.把所有材料准备。
2.鸡脚切趾甲,切成两块。
3.放进煮开水的锅中焯水,大火煮10分钟,取出用清水冲去浮沫备用。
4.花胶提前一个晚上用清水泡软。
5.锅洗净,加入适量清水、姜片和适量葱,大火煮开,加入花胶,大火煮开,继续煮20分钟左右。
6.取出,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一下,剪成小段。
7.瘦肉洗干净,切成小块。
8.红枣洗干净,去掉中间的小核,姜去皮,用恨刀背拍一下,蜜枣洗干净备用。
9.把所有处理好后的材料放进汤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煮1.5—2小时。
10.喝的时候再按个人口味适当加点盐。
11.清清淡淡的,可以美白肌肤和防止皮肤老化哦,爱美的亲一定要试试。
花胶炖鸡汤的做法步骤图,花胶炖鸡汤怎么做
花胶炖鸡脚汤是一道以黑虎掌、花胶、鸡脚等为原料,精心煮制而成的营养靓汤,美容养颜,营养丰富。花胶炖鸡脚的做法是什么?
花胶炖鸡脚的做法篇一:
主料
黑虎掌菌(80g)花胶(200g)鸡脚(300g)
辅料
蜜枣(2粒) 清水(适量)
花胶炖鸡脚汤的做法步骤
1. 食材:黑虎掌、花胶、鸡脚和蜜枣。
2. 将花胶和黑虎掌先洗净,然后用清水泡发。
3. 将鸡脚焯烫一遍。
4. 将食材全部放入锅中,将泡发黑虎掌的'水也倒入锅中,一次性加足适量的清水。
5. 盖锅盖,大火煮滚。
6. 整锅倒入电炖隔水锅中。
7. 盖锅盖,通电,选择快炖,3小时。
8. 时间到,断电,即可上桌享用。
小贴士
先将干品反复几次洗净泥沙,再放入清水泡发待用,浸泡过的水可用来做汤或炒菜。
如果口味重的,可以酌量加入食盐调味。
花胶炖鸡脚的做法篇二:食材:花胶250克,鸡脚400克,杞子10克,香菇6个,红枣4个,姜2片(2人量)
做法:
1、花胶必须经过特别的处理:首先必须用水浸泡一天一夜,然后在水中加小许的葱,姜和酒;水滚后再煮10分钟,再捞起用清水浸1小时,切大块就可以准备煲汤了。
2、把所有的材料洗干净,香菇泡水软化;姜洗净,切片;红枣去核洗干净。
3、鸡脚斩去趾甲,洗净出水;将洗净出水的鸡脚再用清水冲洗干净(即过冷河)。
4、锅中放入八分满的水,待水滚后再将所有材料放入,以大火煮约20分钟后,再转为小火,再煮两个半小时,放盐调味即可享用。
花胶高丽参鸡汤的做法:
1.
所需食材:
花胶150克、瘦肉150克、高丽参150克、鸡0.5只、枸杞1把、姜片、盐;
2.
制作步骤:
①花胶/高丽参/瘦肉(三两)/鸡半只,枸杞一把,鸡头鸡脚先用姜片煲成三碗汤备用;
②所有材料放炖盅加入鸡汤放入蒸锅中,从冷水开始大火煮开五分钟后,关小火慢炖三小时,放盐调味即可。
3.
花胶高丽参鸡汤的功效: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止渴,安神益智。
主治:劳伤虚损、食少、倦怠、反胃吐食、大便滑泄、虚咳喘促、自汗暴脱、惊悸、健忘、眩晕头痛、阳痿、尿频、消渴、妇女崩漏、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,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